目前分類:心灵环保 (6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各位朋友,

新加坡法鼓山护法会大受欢迎的"第十七届心灵环保课程"将于2011年的6月7日起
每逢星期二晚上7点半到9点半,一共8堂课.课程以中文进行.
在新加坡的法鼓山会所(Address: 100A, Duxton Road, Singapore 089542)举行.
有兴趣的朋友,可致电会所报名(Tel: 67355900),报名免费.


------- 以下是Fion提供的个人感言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参加过这个系列课程后,我个人获益良多.
在新加坡这个繁忙的都市生活,每天都免不了遭遇到许多的压力,
上课前,每当我碰到问题,我都会以为那是别人在制造问题.
上课后,我才了解到那是我的"心"对当时的"境"起了作用.所以才会产生种种的情绪.
从课程中,我学会了常常要观察自己的"心",不让它轻易的被生活中的负面情绪所污染
当我了解的心的作用后,我变得快乐多了.
课程中,我也认识了很多好朋友.这些朋友都给我很多的支持与鼓励.
这个课程非常的轻松,主持人透过一些小游戏,让大家去学习.一点也不枯燥!
我大力推荐这么好的课程,希望大家都能够平安快乐.

法鼓山新加坡护法会 敬上

-----以下是新加坡护法会提供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新加坡护法会举办心灵环保课程 -- (新加坡护法会提供)

“ 我最喜欢的活动是托水禅,它让我知道自己的内心原来有这么多的妄想,碗里的水波荡漾就好象内心的千军万马! ”
“ 当我在吃葡萄干的时候,才发觉原来葡萄干的味道是这么甜美,以后我在吃饭的时候也要好好享受饭菜的味道。 ”
“ 心灵环保的活动设计非常活泼有趣,让我增加对于自己的认识。 ”
何安心?最重要就是让我们的心不受环境所污染,也不因个人心念的蠢动而影响社会环境,此即法鼓山圣严师父向来所提倡的“心灵环保”。因为心安定了以后,身体自然也会安定;心理健康,身体即使有病也算是个正常、健康的人。如果心不健康,身体再怎么好,这个人也是有问题的,对社会、对家庭都会造成困扰。心安就有平安!为了能让社会大众理解心灵环保的观念与价值,法鼓山新加坡护法会心灵环保组特设计编排八堂课程,希望通过活泼生动的活动推展,让学员们能逐步达致认识自我、成长自我、提升自我与消融自我。课程首先播放圣严师父的心灵环保开示,阐述心灵环保的意义就是希望自己能健康平安快乐,同时也让别人能健康平安快乐;最后祝福全世界的人也能健康平安快乐!接下来的活动则是播放轻松音乐,让学员聆听音乐,在会所四周围自由行走,并请学员们对迎面的大家相互微笑、合掌打招呼、拉拉彼此的耳朵与鼻子。活动让学员之间建立起感情,打破隔阂与距离,同时学员开始尝试去了解自身的感受。另一个活动是请学员们捧着盛满水的碗在停车场的空间绕圈而行,而不让水从碗里溢出来。在沿路上几位组员特地安排作弄学员们,让学员察觉自己的起心动念,时刻体会活在当下的感受。接下来的活动则分发葡萄干给学员们,并要他们咀嚼5分钟,过后请学员讲述刚才吃葡萄干的心情与感受。学员们在细心体会咀嚼葡萄干的时候,深刻体会快乐是来自内心的知足少欲。课程的活动内容特色是结合禅法的理念于生活之中,适时地引导方法,帮助学员们体验身心放松,以轻松愉快的活动形式,让学员在动中感受如何摄心与安心。与人相遇,一声“我为你祝福!”就能赢得友谊,获得平安;对人付出友谊,伸出援手,就是在散发和乐平安的光芒


dd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〈信心銘〉的作者相傳是中國禪宗三祖--僧璨的作品,也有人認為應是比僧璨更為晚期的作品。本文僅藉由對詩偈文字的用詞與舖陳,簡單闡述〈信心銘〉的禪法內涵與修行方法。
〈信心銘〉一開始就直接以「至道無難,唯嫌揀擇」開宗明義地表達了:要達到修道的最高成就,也即是「成佛」、得到如佛般的智慧,其實是不難的,只要一念不生,佛就與我們同在。唯一無法達到這樣的原因,即是修行者對境起了分別的心,而以為有煩惱要去除、有智慧要去開發,分別什麼是好、什麼是壞等等的揀擇心態。如果能放下這些以自我為中心的分別念,「至道」即能現前。猶如用扇子去接空中的羽毛,愈追飄得愈遠,若腳步輕盈、緩緩而上,反而能接住。這第一句偈,直接讓修行者對達到「至道」起了「信」心,是「起信」的部分。
詩偈從「但莫憎愛」開始,直至「萬法齊觀」,利用正反雙陳的方式,一一提出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所起的分別念有那些、這些分別念會帶來的過患,以及對治分別念所應具備的觀念與方法。詩言:「但莫愛憎,洞然明白」、「欲得現前,莫存順逆,違順相爭,是為心病」、「良由取捨,所以不如」、「多言多慮,轉不相應」、「絕言絕慮,無處不通」,這些都是指出:由於我們對一切的內外境,心中會去揀擇它是順我心、或是逆我意的,總是思慮很多,讓內心不斷在順與逆中交戰,產生愛、憎之分別心,這些心的狀態就易讓修行者處在「苦」之中,無法從煩惱中超脫出來。詩偈的中段大多在闡明修行會遇到的這一些「分別念」,以及它們所帶來的過患,如:對好的境執取不放、對壞的境心生憎恨或想要遠離,心一直都在隨境而轉,無法平息下來。
「唯滯二邊,寧知一種;一種不通,兩處失功。」禪修者在修行時,看到內心對境的分別好壞、善惡等二邊的習性,就要不斷藉由方法,如觀呼吸、數息、參話頭等方法,讓心從對境的分別中收攝回來,讓心能專於一個方法上、一個安定不動的境上。與其在二邊中游走而讓心紛亂不已,不如先將心安住於一處而能不被境所轉,唯有如此,才以安定清明的心,真正看清內心與外境的一切真實狀態,否則,心是散亂的、不清明的,就沒辦法讓心發揮出原有的照見一切內外境的功能了。
作者不僅一再強調修行者要從分別、散亂的心,漸漸轉為集中、專一的「一心」,最後更提出:不守於「一心」的狀態、不守於「大我」的境界,將這「一心」的狀態也打破,而進入「無念」(即無心)的狀態。這些內容,皆是屬於「解」與「行」的部分,著重在從「有」(有方法)起修,進而放下「有」(方法)進入「空」(證空慧),最後連「空」、「有」的分別皆放下,達到「真如」(明心見性)。
如同聖嚴法師的解釋:「禪的修行應依照以下的次第:散心、集中心、統一心、無心。從統一心進入無心的過程中,運用公案或話頭把『一』粉碎、爆炸。失去了『一』,是從『一』中得到解放,再度回到自然。否則停留在『一』的狀態就會成為宗教上『唯神』的『一』,或處於外道的定境。因此,必須超脫『一』,而恢復自然,也就是無心,因為『無』就是『至道』、就是『禪』。」
詩偈的後半段則將這「真如」的狀態作一陳述,讓修行者了解修行解脫的境界是什麼樣的狀態,是屬於「證」境的部分。藉由詩中所表達的「無止無動」、「不存軌則」、「啟心平等」、「正信調直」、「虛明自然」等內容中,可以了解一位悟者的身心狀態是不動的、對境反應的是自然無為的、待人處事的心態是平等的,以及對佛法徹底的「正信」而無任何疑慮。
然而,作者亦一再強調,修行過程雖需要利用語言、思維去了「解」道,並透過修「行」趨向於道,但對於所「證」的境,仍是要修行者自己親身去體證,非言語、思慮所能言盡的,也即是詩偈所說的:「信心不二、不二信心。言語道斷,非去來今。」唯從信而能證道,道唯心證,無以言喻矣!
從全詩的「信、解、行、證」舖陳理路,以及強調先從「有」下手,再進入「空」,最後達到體證「真如」,即佛的清淨本性,可以發現這首詩所處的時代,應是強調修行的次第(從「有」至「空」),同時具有「空有不二」的般若中道思想,以及眾生本具清淨自性的佛性思想。本詩不全然以「眾生本具清淨佛性」為中心,有一半以上的內容是陳述「有」的內涵,即有分別心而起的煩惱、亦有統一心的境界,仍是強調必須先以「一」對「多」,以統一對治散亂,先有修行的著力點,才漸次走入修行的最高境界:「無」。最後才提出:「有即是無,無即是有。若不如是,必不須守。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但能如是,何處不畢。」
從上可知,〈信心銘〉詩文的理路頗符合隋唐以前的佛教環境,即有魏晉以來的道家用語、又具當時所盛行的般若空觀與佛性思想,同時是二大思想正在相融合的時代背景,也即是三祖僧璨所處的時空環境。因此,筆者認為:即便作者或許不一定是僧璨,但以思想修行內涵而言,本詩應離隋唐初期不遠矣!

4d1067b2c3388.jpg
常慧 法師 簡介:

現任法鼓山馬來西亞分院監院,曾任教於法鼓山僧伽大學佛學院,畢業於中華佛學研究所,以聖嚴師父的教育做為研究領域。
教學專長為禪宗史、禪修行門與禪修相關經典。

dd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请于4月24日起,到以下地点索取 :

1. Vesak @ Orchard, 25-26 April, Ngee Ann City,

Dharma Drum Youth Booth.

2. Dharma Drum Singapore- 100A, Duxton Road, 2nd Floor.

For enquiries, please contact : 67355900

试听请点击:

试听曲目>> 1. 纯真觉醒 2. 四众佛子共勉语 3. 佛法的力量 4. Better Youth Better World

(免费结缘品,欢迎赞助!)
DDYSCD_disc.jpg

dd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
dd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■ 心靈法語


一個登山人,只要方向無誤,路線正確,就不要老是瞻前顧後。
注意腳下踩穩腳步,一步一步往前走,不要計算何時到達山頂,
也不要時刻衡量離開山頂有多遠,唯有不斷努力,才是最實際的。 摘自:《聖嚴說禪》

禪修的要領
身心放鬆 禪修者的第一個條件,是把身心放鬆。
頭腦放鬆、神經放鬆、肌肉放鬆;放鬆之後,再用方法,便能著力。用方法時,不要緊張,而是有意無意把注意力放在方法上,這樣,就不會消耗太多的體能。

諸位要用悠閑的心情,來努力用功;這二種心態本來是不相同的,但是,禪的修行就是在練習著如何付出耐心,若以輕鬆自然的心情用方法,很快地就能進入安穩的狀態。用方法時,不要擔心妄想及昏沈,知道有妄想和昏沈時,回到方法上就好。
正在禪修中頭腦雖無妄念,還是要有正念,那便是不離方法。隨時隨地注意你的正念相繼,身與心合,忘卻身心而只有方法。

關閉六根
我們有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嘴巴、身體、心,但是,在禪修期間,除了用鼻孔呼吸、用嘴巴飲食、用眼睛看示範的動作、用耳朵聽老師的開示、用身體禪修、用心思惟觀照之外,其他一切不用。
六根勿被六塵干擾,六識勿向心外緣境,時時用心眼看你自己在用方法,時時用心耳聽你自己正在參話頭、或在數息、或在念佛的無聲之聲。

佛教自稱為內明之學,要我們用寧靜的心,向內心的深處觀照。向內用功的第一步,是用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的六識,而不用六根。如果能夠只用第六識,就不會受環境的影響;外邊的景象、音響,身體的痛、癢、不舒服等,也不會麻煩到你了。
心向外時,只能看到、聽到很少的東西。心向內時,才會經驗到無盡長的時間及無限大的空間是什麼。


dd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dd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